小学语文新课时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字数:3851 字 浏览: 字体: [大] [中] [小]
【内容摘要】必须要着重培养他们对新课时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出原文故事,循循善诱;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情景结合,调动学生对新课时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提问题,做到有的放矢;用独特的人格影响学生,让他们喜欢教师上的课,继而产生对新课时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新课时的浓厚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导入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平时很少接触的全新方式激发他们对新课时的探究欲望。随着教师的指引,一步一升华,进而转移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其他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逐步摸索出以下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一、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出原文故事,循循善诱
       在小学阶段的语言训练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我们常见的东西,或者吸引孩子眼球的玩具、图片等实物,因为“实物导入所用的物品看得见,摸得到,听得着。相比于其他任何导入方式都要更具体,更直观,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1]。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在脑海里产生问题,进而激发兴趣。只有孩子们对新课时感兴趣了,教师才能与他们深入交流。教师借机引出实物的名称,描绘它们的形状、颜色、性质、用途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一旦学生的兴趣神经被教师“电击”到,他们自然就会在逼真的情境中生发联想。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手段,教他们字词的读音、意思,再结合课文,深入浅出地讲出完整的故事。因为彼时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注意力已被新的课文吸引,所以他们就会特别感兴趣,学习状态也会最好,之前对新课时的畏难情绪就会一扫而空,学习内容自然就能当堂记熟,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精读课文《蜜蜂》为例,想要学生对这篇新课文感兴趣,事先就可准备一瓶蜂蜜,带到课堂上展示并询问学生,由此引出问题:它是谁酿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然后打开课本,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使学生领悟了一大半这篇文章的意图,然后有的放矢,让学生认识作者对事物的观察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兴趣完全投入新课时的学习中。或者出示一张放大的蜜蜂彩图,然后提问:谁能介绍一下有关蜜蜂的情况?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就可以介绍蜜蜂的勤劳等品性。再延伸至问题的关键:蜜蜂还具有很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无论它被放到哪里,都可以“沿着神秘路标”飞回原处。最后板书课题,直入主题,让学生弄清楚作者是如何描写蜜蜂的勤劳,怎样引出和验证蜜蜂是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等等问题。 ......
== 试读已结束,如需阅读全文敬请登录 ==
  • 温馨提示:
  • 1、本站只搭建平台,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本站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 2、本站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 3、本站文章均为作者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