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美育如何走出“重技能轻素养”的误区

字数:2185 字 浏览: 字体: [大] [中] [小]
【内容摘要】让美育教师不仅能熟练掌握一项技能,更锤炼出扎实的理论功底与成熟的教育理念。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还应鼓励高等学校、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学美育建设,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兼任教师等方式,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供更丰富多样的美育教学服务。
       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新鲜出炉,艺术教育如何教,学生怎样学,成为学生及家长普遍关注的话题。
       将在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的新课标,修订幅度不小。艺术课程设置得到进一步强化——艺术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其中一至二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更值得关注的是,艺术课程九年总课时比例为9%~11%,已超过外语6%~8%的总课时比例。
       从掌握技能转向核心素养培育
       事实上,加强美育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去年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明确表示,要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落实各学段美育课程基本要求,不断拓宽美育课程领域。强化美育教学与实践,构建并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基本素养+专项艺术特长”等教学模式。
       而新课标的颁布,再次印证了这一趋势。笔者认为,新课标进一步夯实了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拓宽了人才培育的路径与维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标准的出台,并非一劳永逸,如何将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全面多样化成长提供舞台与空间,才是未来的重中之重。 ......
== 试读已结束,如需阅读全文敬请登录 ==
  • 温馨提示:
  • 1、本站只搭建平台,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本站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 2、本站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 3、本站文章均为作者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