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策略

字数:5341 字 浏览: 字体: [大] [中] [小]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法作为语言的规律,是确保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关键所在。但自上世纪90年代实施“淡化语法”政策以来,我国中学语文课堂上的语法教学一直呈现着被忽视的状态,这造成学生对汉语语法知识的了解几乎为空白的情况。为有效改善当前中学语文语法教……
       语文课程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语文”一词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最初叶圣陶先生对“语文”一词解释为“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1950)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一词解决了国语、国文概念不清的问题,语文体现了这一门课程的根本性质,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宗旨”。(1962)这道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征,说明语文课程与语言教育密切相关,语文课承担着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历史与现状
       追溯到民国时期,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民国时期黎锦熙先生编撰的《新著国文语法》现代汉语语法书为标志,这是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开端,但当时的语法教学系统各成一家,没有统一的标准,语法教学仍不受重视。第二阶段是两年中学语文分科教学时期,众多语言学家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作为语文语法教学的依据。但因为经验薄弱,以失败告终。第三阶段为“淡化语法”时期,从90年代的提出一直持续到今天,模糊语法的重要性,造成了对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负面影响。
       叶圣陶先生把“语文”一词解释为“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1950)这是他对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义。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课就应该进行语文训练,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不可推卸的责任”。(1976)张志公先生的这番话不仅表明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指出语文课程承担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
       语法是语言背后的规律,正确运用语言离不开规律的把握。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法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对”。(1957)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法是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语法关系着文章是否能写得对、有条理”。(1958)这说明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语言规则,将词句进行相应的组合,才能传递正确、有效的信息。可见,教学一定的语法知识,对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
相关附件下载:
== 试读已结束,如需阅读全文敬请登录 ==
  • 温馨提示:
  • 1、本站只搭建平台,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本站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 2、本站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 3、本站文章均为作者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